外汇市场
20世纪50年代我国罐头行业火爆一时,一度大量出口赚取外汇
20世纪50年代我国罐头行业火爆一时,一度大量出口赚取外汇
罐头行业曾是我国在五十年代的重要出口产业之一,凭借其品质和种类的多样性,成功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却在内销市场的发展中遭遇了挑战。本文将从五十年代我国罐头行业的辉煌成就开始,探讨这个行业兴衰背后的原因。
我国罐头的出口辉煌时代
1959年,我国罐头的产量达到了16万吨,其中超过一半用于出口,约为8.2万吨。当年我国的出口额显著上升,从1950年的5.25亿美元增至1959年的22.61亿美元,增长了约4.1倍,这其中,罐头行业功不可没。罐头出口不仅为新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还为初期的国家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罐头厂的建设与发展
为了恢复和发展罐头产业,在1949年之前还存活的罐头厂基础上,政府新增了一批现代化罐头厂。例如,被誉为亚洲最大罐头厂的广东罐头厂,其生产的豆豉鲮鱼罐头销往东南亚和美洲,供海外华人华侨享用。而福州罐头厂则以生产水果罐头著称,如糖水龙眼罐头、糖水荔枝等,满足了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
历史背景与发展契机
抗美援朝爆发后,对前线部队的供给需求激增,压缩饼干和罐头等野战食品的生产开始受到重视。这一阶段,虽然生产的罐头数量较少,品种单一,但质量过硬。1953年,随着志愿军陆续回国,军需罐头生产有所减少,随即产业逐步转向出口市场。当年,我国首次向苏联出口总值1060万卢布的罐头产品。
产品种类的多样化
我国出口的罐头不仅限于水果类,还涵盖了猪肉、牛肉、羊肉、家禽和蔬菜等各种品类,包括清蒸猪肉、茄汁鱼和豆豉鲮鱼等。其中苏联最钟情于清蒸猪肉,而德国特别偏爱原汁猪肉和浓汁猪肉等,其它出口国家如捷克、罗马尼亚各有所好。
罐头制作工艺改良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我国罐头厂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以贴合各国的口味需求。例如,苏联人不太接受红烧猪肉,于是我们试制了清蒸猪肉,获得了他们的认可。为了进一步确保出口罐头符合当地口味,罐头厂还邀请上述国家的代表来厂参观,制作出更符合其习惯的罐头品种。
国内罐头市场的悖论
尽管出口市场风生水起,但在国内市场,罐头却未能成为主流食品。经济基础薄弱时期,罐头成为一种奢侈品,购买时需要凭票凭证。即使能买到的,多是糖水水果罐头,猪肉罐头或午餐肉罐头则极为稀有。当时一瓶黄桃罐头售价在5-7毛钱,而一斤猪肉的价格约为1元,这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
外卖行业的崛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卖行业在近年来异军突起,进一步削弱了罐头在国内市场的地位。虽然我国罐头总是作为出口的一部分保持着高产量,但如今人们更乐意选择方便且价格亲民的外卖,而非在罐头中寻求便利。
罐头厂的发展现状
从五十年代到如今,罐头厂的发展见证了我国食品工业的艰难与辉煌。曾经风光无限的罐头行业,如今虽然仍在出口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却逐渐减弱,如今在超市货架上静静躺着的罐头瓶似乎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
结尾
回顾我国罐头行业的发展历程,从辉煌走向远销他国,内销市场则和现代生活需求脱节,如何平衡出口与内销市场的发展,提升国民接受度,是当下罐头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你是否也记得小时候吃过的罐头味道?对于罐头产业的未来发展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热点信息
-
前言一般各国都会储存足够的外汇,用于进口别国的商品,省去了临时兑换的过程,于是需要大量进口商品的日本...
-
阿根廷华人在线布宜诺斯艾利斯1月29日讯根据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