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不建议大家一发工资就“转走”,为什么?银行员工道出背后缘由
生活在数字化时代,很多人习惯了将刚发到手的工资迅速转移到自己习惯使用的支付平台——支付宝、微信余额等,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不仅使用方便,还能通过余额宝、零钱通等货币基金赚点收益。
明明在我们看来,这是个两全其美的事儿。可是,银行工作人员却不建议大家一发工资就转走。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呢?现代生活就是要以快捷便利为主,不是吗?
为何工资一到账就容易被“转走”
“工资一到账,马上转到微信支付,想买啥就买啥。”这似乎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手机一开,消费就刷支付码,日常消费仅靠“一码”就能轻松搞定。
确实,对于年轻人而言,工资发下来的那一刻,正是用钱的“最佳时机”,想买的东西、拖欠的账单,全在这一刻解决了。
我们可以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就完成水电煤气的账单支付,外卖也能快速下单,甚至连欠款都能立刻偿还。这样的快捷,简直让人无法抗拒。
但是,问题来了。虽说移动支付极其便捷,但它的超高便利性背后,是否存在一些难以察觉的风险呢?很多时候,我们只图方便省事儿,反而忽视了许多潜在的危险。
除了支付的便捷性,工资转出还有着另一层诱惑——理财收益。
现在,余额宝、零钱通等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存款,看到这一点,许多人开始觉得,把工资转到这里多好啊,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赚点小收益,也比存在银行里强多了。
对于普通工薪阶层而言,如果在余额宝或零钱通存放几千元,每年就能多赚上几百元,长期下去,积少成多,也算一笔小小的“外快”,因此这种理财方式被许多年轻人青睐。
尤其是现在国内经济下滑,传统存款利率一再下调,理财平台的高收益便成为许多人“转账”的主要动因。
工资“转走”背后的隐性风险
移动支付的便利性,确实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但与此同时,个人资金的安全性问题也随之而来。
黑客技术的日益发展,让很多人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风险。如今,黑客们可以轻轻松松突破手机支付的防护措施,获取到个人账户信息,从而盗取资金。尽管支付宝、微信等平台也在不断加强安全措施,但仍无法做到百分百的安全保障。万一你的信息泄露或被别人捡到手机,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手机上总是弹出的“权限”窗口,下载一个新的app需要开启权限,使用某个功能也需要开启权限。那么对于支付平台而言,这些“权限”的风险可着实不小。
使用这些支付平台进行消费,意味着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平台记录。每次买了什么、吃了什么、去了哪儿,这些数据都可能被平台用来分析你的消费习惯,甚至推送个性化广告。对于隐私保护较为敏感的人来说,这种信息泄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风险。
相比之下,如果你把钱存放在银行账户里,只要你没有泄露个人信息,资金的安全性会得到靠谱的保障。而且,银行也不需要记录你每一次的小额消费,个人隐私更容易得到保护。
工资留在卡里更容易“存钱”
将工资转到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平台后,许多人发现,虽然支付便捷,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花钱太容易了!没有了“银行卡支付”的那层“心理障碍”,很多人对消费一下子就没了概念。反正点一下就能下单、支付,甚至忘了自己已经花掉了多少钱。不知不觉间就把钱花得差不多,工资没多久就“消失”了。
相比之下,如果你把工资存放在银行账户里,虽然无法享受即时支付的便利,但它却能帮助你控制消费。多了一层“银行支付”,最初你可能会觉得麻烦,但时间久了就能发现:你会更加理性地判断哪些消费是必要的,哪些是可以放缓的,因此也很难再出现账户上突然就变空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把工资留在银行账户里,能帮助你逐渐养成储蓄的好习惯。每个月节省一点点,不仅能确保有应急资金,还有机会通过定期存款积累财富。
“转出”对贷款审批的影响
最后,我们要提到一个可能被许多人忽视的问题——信用评分。银行的贷款审批不仅仅看你的收入,还会关注你的资金流动和账户余额。如果你每个月把工资转到支付平台,没有多余但存款留下,银行可能会认为你的资金管理不稳定,进而影响贷款审批。
特别是当你准备买房或贷款买车时,银行对你账户余额的稳定性非常看重。如果银行认为你资金流动不稳定,甚至出现短期内没有积蓄的现象,你可能会面临贷款被拒绝的风险。
因此,长期保持银行账户中的一定余额,不仅能保持个人财务稳定,还能增强与银行之间的信任度,从而有利于贷款的审批。
结语
虽然工资转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平台,能享受便捷的支付方式和较高的理财收益,但这种做法并非没有风险。
我们不能只图方便,而忽略了资金安全和隐私保护。理财也不仅仅是为了收益,更是为了保障个人的财务安全和未来的信用。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工资到账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既享受便捷,又能有效保护自己的资金和隐私。
热点信息
-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简称GaWC)是世界城市排名知名机构之一,衡量主要城市的全球连通性以及在全...
-
我这两年发现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过去20多年与股市相关性很强,可以反映股市中长期底部和顶部的宏观经...